寫作:東方 周興
傅氏若查其起源一共有九種說法,各地傅氏對其起源各有各的認同看法,但我認為歷史過于久遠,很難認定。羅田傅氏與英山西河傅氏相傳是屬于殷商名相傅說這一派系,傅說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,稱傅氏,世代相傳至今,史稱傅說這一派系為傅氏正宗。族譜之學興于重視門閥宗室的魏晉南北朝,盛于隋唐,從隋唐起開始流入民間。也就是說,從傅說時代的殷商到三國這段時間,除王候?qū)⑾嗾酚杏涊d外,民間沒有修族譜這個規(guī)定,也很難認定你是那種起源說,F(xiàn)在記載的,是后人追加上去的,就算是唐宋時期有記載的,后來又因災(zāi)禍戰(zhàn)亂,幾乎亡佚殆盡,所以很難考證。過去不知道的就不去查,只查記載詳實的。
英山傅氏有兩個流派,分別是西河傅氏和南河傅氏。跟羅田傅氏有著千絲萬縷關(guān)系的是西河傅氏,而羅田傅氏又有兩個分支,分別是匡河傅氏和白廟河傅氏。若向上查流派世系,羅田兩個分支傅氏與英山西河傅氏都是同祖同宗,一脈相承。他們都是江西進賢洪橋宣公后裔,并且都是從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民和鎮(zhèn)洪橋搬遷而來。
再上查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洪橋傅氏的先祖,是來源于山東鄲州須城(今山東東平)傅氏。
北宋時期須城傅氏出了個名人叫傅堯俞,傅堯俞二十歲就中了進士,可謂是年輕有為,入仕之初只是一個小縣官,憑借過硬的本領(lǐng),很快升遷至中央,先后擔任殿中侍、御史、右司諫,那時王安石搞變法,傅堯俞像司馬光一樣反對新法,被當權(quán)派打壓貶職,一度削職為民,不久變法失敗,守舊派又重新得勢,傅堯俞得以再度起用,后歷任給事中御史中丞、吏部尚書兼侍講等。元祐四年(1089年)至元祐六年,官拜中書侍郎(相當于宰相)。為官三十載,為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重臣?梢娺@位傅氏先祖是位不簡單的人物,傅堯俞不但官任亨通,而且子孫滿堂。
據(jù)《宋史·傅堯俞傳》載,傅堯俞祖居山東,曾任許州、河陽、徐州等地知府,北宋名相,生有八子。其三子傅宣,號守正,任廬州司戶參軍,遷隆興路(今南昌)司戶參軍,遂安家于隆興鐘陵(古縣名)之洪橋。傅宣即宣公,遂為進賢洪橋傅氏之始祖。
傳至第八世時,恰逢元末世亂,為避兵計,其八世孫傅清泗偕兄遷七由洪橋遠徙,僑寓湖北蘄州數(shù)載,大約在元英宗至治年間(公元1321~1323年),傅清泗遷英邑同義里螺螄田(今英山縣石頭嘴鎮(zhèn)涼亭村傅家壩)居焉,遂落籍英山。成為英山西河傅氏始祖。
而其兄遷七公遷徙至羅邑奉泰鄉(xiāng)畢家河章家灣,斯地后稱為傅家畈(今匡河鄉(xiāng)綿羊畈村),因而遷七公便是羅田匡河傅氏之始祖,與英山西河傅氏始祖傅清泗同祖同宗,且是兄弟關(guān)系。(在此要區(qū)分一下細七與遷七,細七是英山西河傅氏始祖傅清泗字號,遷七則是傅清泗兄弟名號)。
遷七公遷羅邑至今,匡河傅氏已傳二十一世。第一至第九世,尚無字輩,啟用字派始于第十世。即:
一二啟才人,存心本善行,
宗傳惟久遠,盛德必昭明,
光大承先緒,天良厚子孫,
家聲期克振,永世自昌榮。
至于羅田白廟河傅氏,實為英山西河清泗公一系的分支,有別于匡河傅氏。也就是說英山西河傅氏一世祖清泗公與二世祖子文公,同時也是白廟河傅氏的一世祖、二世祖。后因二世祖子文公長子傅廷政遷居羅田,成為羅田白廟河傅氏支祖,便分開了。而次子傅廷珍仍然留居英山,延續(xù)西河傅氏這一主派,傅廷珍生有二子,傅仲英、傅仲憲。傅仲英便是后來的英山四世祖仲英公。
羅田傅氏族譜記載,其二世祖子文公,明初秀才,由選舉仕至榮祿大夫,子文公生有二子,長子傅廷政,次子傅廷珍。廷政公,字伯玉,明初官指揮升通議大夫,始遷居羅田傅家廟,后又遷多云鄉(xiāng)(現(xiàn)九資河)八迪河下畈沖頭傅家灣,后又復(fù)遷馬面沖(今白廟河鄉(xiāng)馬面沖村),為羅田傅氏之始祖。廷政公生有三子,長子仲淵公,生傅常茂;次子仲明公,生傅常義;三子仲機公,生傅常道。
自廷政公遷居羅田白廟河以來,已有600余年的歷史,繁衍28代,人口約有6000余人,主要居住于羅田白廟河、九資河等地,其它鄉(xiāng)鎮(zhèn)也有零星分布。
另外廷政公派系門下,還有遠遷竹溪等地的,由于歷史久遠,不便詳查。但這支派系的傅氏,主要居住在鄂、豫、皖三省交界地區(qū)。如六安裕安,霍邱縣葉集,霍山縣,金寨縣、河南固始縣、商城縣等地。
羅田白廟河派系堂號為三德堂。
字派為:
七海廷仲常,堂仕應(yīng)大方,
友爾(國)文德(武)以,永昌盛林康新。
孝義延世,學修立名,
位列天朝,紹起家聲,
能宏乃志,庶可登云,
時念汝祖,恭秉克成。
英山西河傅氏自傅清泗遷英以來,至今已有690余年,到2014年,已繁衍至27代,總?cè)丝诩s有10000余人?梢哉f是枝繁葉茂,人丁興旺。英山傅氏堂號,初為敦睦堂(河西傅氏)、文行堂(河東傅氏),民國年間,河西、河東傅氏合修族譜后為敦文堂。
2014年修譜續(xù)有地名歌,從這首歌曲就可知道英羅西河傅氏流派來來龍去脈。
先祖謚曰獻簡公,水源木本居山東。
子宣宦任隆興路,卜居鐘陵橋曰洪。
蔓延七世云乃眾,裔遷北嶺凰嶺中。
元末世亂避兵計,肇佐之孫走鄂東。
僑寓蘄州有數(shù)載,至治年間二公動,
遷七徙至鄂義水,細七遷居皖山中。
螺螄田里至三世,政遷羅田馬面沖。
珍居英山人丁繁,六世分居河西東,
水口方灣武豪榮,涼亭楊灣寬敦宗。
八世義之傅家壩,筑堤治水縣志中。
九世子弟一十五,十世至今八大宗:
大元公居板橋畈,夏家灣上大常公,
螺螄田邊居大有,大爵公居羅灣中,
羅家田里居大學,傅家壩旁大任公,
大昌公居汪家河,后花園中大祥公。
少數(shù)子弟遷竹邑,傅氏子孫鄂西東。
英山西河傅氏字號為:
七子廷仲,道思月武,
大明得繼有。
作士以文,守用維新,
孝義延世,學修立名,
位列天朝,紹起家聲,
能弘乃志,應(yīng)可登云,
時念汝祖,允秉克成。
英山西河傅氏英山分布
石頭咀鎮(zhèn):陶家沖、徐家套、大屋沖、馮家畈、涼亭、老屋灣、窯灣、板橋畈、水口、杜家山、傅家山、湯家灣、劉家咀、張家咀、武顯廟、古城、餅子鋪、方家畈、栗樹咀、新店等村。
金家鋪鎮(zhèn):金沖、龍?zhí)逗、龍珠、傅家橋、花橋河、扁石畈、夾鋪、楊河、東沖坳、團練沖、樂家沖、八里山、茶園、六口塘、汪家河、雙龍廟、黃林沖、象鼻咀、福堂畈、李家河、江家沖、三水田、土地崗、馬家垱等村。
雷家店鎮(zhèn):五一、杜家畈、黃栗樹、東明、飛躍、汪家山、楊樹橋、老鸛沖、楊家莊、阮基沖等村。
楊柳灣鎮(zhèn):施家湖、水口橋。
孔家坊鄉(xiāng)的四顧墩、新鋪。
紅山鎮(zhèn)的張家畈、賀家橋。
溫泉鎮(zhèn):城關(guān)、彭家畈。
草盤地鎮(zhèn):牛軛嶺。
陶家河鄉(xiāng):詹家河。
上查西河傅氏始祖傅清泗與匡河傅氏遷七公的父親名叫傅儁(古同“俊”)夫,祖父名叫傅肇佐,曾祖父名叫傅大中,高祖父名叫傅安節(jié),上查就這么多,知道他們都是宣公派系后裔就行。
西河傅氏是西河流域大姓旺族,歷史上名人輩出,人才濟濟,據(jù)1920年《英山縣志·人物志》收錄的傅姓名士達82人之多,科第者37人。
西河傅氏名人
傅月敦,第七世,明景泰六年(公元1455年)捐谷600石助賑。有司以聞,詔賜義官。第八世傅武跡,沿河田600畝,通族所倚。每患水漲,為捐資筑堤,闊五丈,長八里,鄉(xiāng)人義之,名曰傅家壩,此地名之由來。
傅以階,第十六世,清乾隆五十七年(公元1792年)壬子科舉人。
傅以城,清乾隆六十年(公元1795年)乙卯科舉人,官蕪湖教諭。
傅崧,武庠生,清嘉慶元年(公元1796年)隨陜撫秦,加六品銜。后升守備。
傅守銘,第十八世,清同知銜。
傅錦云,第十九世,清六品銜,任貴州典史。
傅用金,清總兵,加提督銜。
傅劍豪,第十九世,國軍少將,軍令部戰(zhàn)術(shù)編纂委員會編修官。
傅慧初,第二十世,興中會、同盟會會員,辛亥革命元老之一,1949年后任民革中央委員,湖北省政府參事。
傅維耀,1929年任中共上海閘北區(qū)委宣傳部長。
傅維鈺,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(yè),北伐軍團長,參加八一南昌起義,1931年11月周恩來由上海調(diào)往中央蘇區(qū),接任中央軍委書記。
傅維霞,字旭初,西河傅家橋人,國民黨四川軍管區(qū)司令部參議。
傅凱南,1930年英山農(nóng)民暴動任紅軍副指揮,1931年任紅四軍11師參謀主任。
傅忠,1930年任中共英山縣委副書記。
傅繼忠,參加紅軍長征,廣西柳州軍分區(qū)副司令員、副軍職。
傅夢如,解放軍大校,南京軍區(qū)后勤部“五七”干校政委。
傅笠漁,第二十一世,同盟會會員,辛亥革命后任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參事,民國文化名人。
傅新唐,1939年任中共英(山)岳(西)工委副書記。
傅錫章,國軍少將,湖北綏靖第一師師長。
傅則中,成都軍區(qū)干校政委,解放軍7856部隊政委。
傅昆言,第二十二世,中共黨員,黃埔軍校畢業(yè),北伐戰(zhàn)爭時任團長。1930年參與領(lǐng)導英山“三.二”起義農(nóng)民暴動,任紅軍總指揮。
傅孝愿(女),第二十二世,化學家,共和國首批碩士研究生導師;傅鵬,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所副所長、博士生導師。
傅和青,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副研究員、博士生導師。
傅博文,沈陽工業(yè)大學文法學院黨總支副書記、副院長。
傅奎清,第二十三世,解放軍中將,南京軍區(qū)政委,中共中央委員,全國人大常委。
另有《英山縣革命烈士登記冊》登記在冊的英烈54人。
西河傅氏清泗和遷七公自江西南昌進賢縣民和鎮(zhèn)洪橋搬遷以來,其后世在英羅兩地開枝散葉、瓜瓞綿綿,至今已傳二十七世,發(fā)展至近2萬人。
除英山羅田外,其后裔還有分布在其它縣的如:湖北竹山,河南光山、商城、固始,安徽金寨、霍山、舒城、懷寧、六安、合肥,江蘇南京等地。
英山另一個傅氏南河傅氏,早在在隋唐時期就已定居英山,可以說是英山本土正兒八經(jīng)的土著,比起西河傅氏,要早好幾個時代,因篇幅較長,且聽下回細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