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上注冊,結(jié)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讓你輕松玩轉(zhuǎn)羅田論壇。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賬號?新用戶注冊
x
本帖最后由 高老爺 于 2021-2-4 12:45 編輯
生平傳略 匡一字范回,號云觀,亦號群觀,原名孫紀。民國二年(1913年)為躲避袁世凱搜捕改名匡一。湖北省羅田縣匡河鎮(zhèn)九房沖村人,生于清光緒丙子二年(1876年),卒于1920年,享年44歲。自幼隨父就讀于家鄉(xiāng)私塾學堂,后考取湖北經(jīng)心書院,例贈大清光緒舉人。 少年匡-,穎悟過人,才華出眾,經(jīng)清光緒科考錄取“童子生”,公派出國留學日本東京早稻田政法大學,獲法學學士學位。在日期間,結(jié)識孫中山、黃興加入同盟會,被推選東京中國留日學生會會長、湖北留日學生會會長、中國同盟會內(nèi)務(wù)部部長、秘書長、東京女子學校監(jiān)督等職。學成回國,先后任北京政法大學校長、大清總銀行法律教員、北洋大學教授、天津律師會會長、黑龍江省高等審判廳推事、直隸省檢察廳廳長等要職。在出任黑龍江省都督兼省長的赴任途中,身患重疾,病逝于熱河。孫中山、黃興、黎元洪、李鴻章等國民政要及前清遺老親送挽聯(lián)加參追掉公祭。其法學著作頗豐,有《民法通論》、《法政匯編》等。這些法學專著,給后來中國司法體制建立起到引領(lǐng)作用。 辛亥革命先驅(qū),同盟會創(chuàng)始人,孫中山先生摯友匡-,畢生追隨孫中山效忠三民主義理想,高舉辛亥反清義旗,立志獻身民主共和偉業(yè),謀求法制救國真理,積極力助孫中山反封建反帝制,在辛亥革命反袁復辟的歷史轉(zhuǎn)折關(guān)頭,留下彪柄史冊濃墨重彩輝煌的-筆。 家族慨況(據(jù)匡氏宗譜) 匡一父譜號子鎮(zhèn),號馥卿,清試取貢生,光緒乙亥年被鄉(xiāng)黨推選為本邑書院管理。娶本邑庠生誥封奉直大夫童公宣(匡-外祖父)之女童氏為妻(匡一母親),生子云觀亦匡-,復娶六品藍翎候選經(jīng)歷汪學堂之女汪氏為妻。 祖父譜號隆躍,字席珍,候選營千總,生于清嘉慶戊寅年5月12日,娶太學生張大全之女為妻例封安人,生子七,長子子金、次子子鎮(zhèn)、三子子銘、四子子錦、五子子镕、六子子鑒、七子子鑾,俱成名,七子有五子登科考取秀才,-女適八品銜張世鉅之子州同為妻。 匡-系祖父隆躍次子子鎮(zhèn)之子,娶恩科拔貢候選州判方盛清之孫女方氏為妻;生子永浩,復娶張昆玉之女張氏,生女四;再復娶陳俊秀之女陳氏,生子永渙?锸献遄V中的匡一序言,有國民政府湖北省教育廳廳長王延杰先生書寫. 立志報國 少年郎 匡一先生出生在家境富裕,書香官宦之家。其父親、祖父、叔父、外祖父都是清廷功名官品之人,自幼受書香門第影響,少年匡一隨父就讀家鄉(xiāng)私塾學堂,他天姿聰慧,穎悟過人,學績優(yōu)卓,但不愛言談,個性強直,所學之書有過目不忘的本領(lǐng),他勤奮好學,考取湖北經(jīng)心書院。 少年匡一,身處國力衰微,朝政腐敗,官吏枉法,民不聊生的動亂年代。他深感中國積貧積弱,飽受烈強欺凌,除政治腐敗外,當推民主法制不健全,加之封建體制束縛,科技落伍等原因,他立志學法報國,謀求以法救國,建立民主共和體制為已任。 時值康有為、梁啟超維新變法,上疏清廷,頒發(fā)出洋留學新政,匡一被推薦優(yōu)錄。匡一滿懷期望把自已想法和打算告訴家里,卻遭到家人堅決反對,但他去意已決,誰也無法阻攔,于是他從家里偷取盤費,瞞著父母,背井離鄉(xiāng)開啟東渡日本留學生涯。清光緒30年(1904年)時年28歲的匡一通過“童子試”錄取“童子生”,成為清朝第一批公派出國日本留學生,進入日本東京早稻田政法大學攻讀法學。 留洋生 清朝掘墓人 清光緒年間,出臺強國新政,公派”童子生”出國留學,實現(xiàn)強國人才戰(zhàn)略,誰曾預料,這批出國留學生,深受國外先進民主法制思潮熏淘影響,組建同盟會,成立革命黨,高舉反清義幟,以雷霆萬均之勢,推翻中國千年封建帝制,建立民主共和新政,成為20世紀留學生給清政府開了一個天大的歷史玩笑?镆患尤肓魧W生之列,更是清廷掘墓團隊中的關(guān)鍵一員。 同盟摯友 孫中山 在日期間,匡一刻苦攻讀,潛心學法,廣交朋友,品學兼優(yōu),為人正派,辦事干練,深得學友賞識,有幸結(jié)織孫中山、黃興等革命進步人士,推選為東京中國留日學生會會長、湖北留日學生會會長。 孫中山、黃興領(lǐng)導廣州起義失敗,為躲避清政府追捕,棲身“永豐”艦逃往日本避難,并結(jié)識匡一,共同的理想志向,匡一成為孫中山先生至交摯友。 光緒31年(1905年),應(yīng)孫中山、黃興之邀,匡一參加在日本東京赤坂區(qū)檜町三番黑龍會本部,田良政宅日本友人家中召開同盟會籌備會議,參加會議60人,湖北參加會議有:匡-、田桐、時功玖、曹亞伯、但壽、吳昆等六人,匡一為中國同盟會創(chuàng)始人之一。聯(lián)合中興會、華興會、光復會組建中國同盟會。 同盟會創(chuàng)始之初,匡一力助孫中山先生積極聯(lián)絡(luò)在日中國留學生、愛國華僑華人、進步商人等,為正式成立同盟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,深得孫中山、黃興賞識和信任,在留日學生中有很高威信。 1905年8月20日,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宣布成立,孫中山當選總理,黃興任副總理,匡一被推選為內(nèi)務(wù)部長,孫中山親自簽署任命匡一為同盟會秘書長。協(xié)助孫中山和同盟會負責處理機要文秘財政后勤等內(nèi)務(wù)工作,德才兼?zhèn)涞目镆,不愧為孫中山總理的左膀右臂,充分展示出青年才俊,多方為同盟會籌聚活動經(jīng)費,得到同盟會同仁的普遍贊譽。因工作關(guān)系和個人感情,同孫中山、宋慶齡、黃興等交往甚密。 光緒33年(1907年),匡一畢業(yè)于日本東京早稻田政法大學,獲取法學學士學位,學成回國。先后任北京政法大學校長、大清總銀行法律教員、北洋大學教授、天津律師會會長、黑龍江省高等審判廳推事等要職。 風云際會 有奇緣 匡一原名孫紀,孫中山亦名孫文,孫紀孫文僅一字之殊,兩位先哲偉人在中國辛亥革命風云會際,之前雖未曾謀面,但似乎早有相交之約,成為人生際遇中袍澤摯友和革命同仁。 在黑龍江期間,匡一積極擁護孫中山先生資產(chǎn)階級革命綱領(lǐng),努力推行“天下為公”、“三民主義”民主革命理念,積極踐行“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須努力”的奮斗精神?镆、廖仲凱秘密組建同盟會黑龍江支部,與東京遙相呼應(yīng),為后來討袁獨立打下堅實基礎(chǔ)。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,孫中山被國會推選為臨時大總統(tǒng),國民政府任命匡一為黑龍江省高等審判廳推事。 1913年袁世凱復辟稱帝,派爪牙暗殺宋教仁,匡一響應(yīng)孫中山號召,全力協(xié)助孫中山組織第二次北伐東征討袁,討袁失敗后,為躲避袁世凱追捕,同孫中山先生-道前往黑龍江避難,改孫紀為匡一。其寓意為一生匡扶正義,一如繼往追隨孫中山先生踐行三民主義遠大理想。 孫中山、匡一在逃往黑龍江途中,由于蒼促上路,沒有帶足路費,一路上匡一充分發(fā)揮書法金石之特長,靠賣字刻章維持路費生活,歷時13天抵達黑龍江。 匡一抵達黑龍江后,以同盟會黑龍江支部為基地,積極聯(lián)絡(luò)發(fā)動該省資產(chǎn)階級革命左派等進步人士,廣泛掀起討袁護國運動高潮,促使黑龍江省通電宣布獨立,為當時反袁復辟起到了引領(lǐng)全國的標幟作用。并得到南方護國軍云南都督蔡鍔將軍群起響應(yīng),形成中國北南反袁討袁遙相互呼應(yīng)的宏偉格局。袁世凱曾畏稱匡-通電檄文勝過長槍大炮。 民國2年(1915年),匡-任直隸省檢察廳長期間,對該省所屬道縣積極推行司法獨立審判改革,成效顯著,為我國后來法制體系建設(shè)提供引領(lǐng)示范。 1915年討袁護國取得勝利,黎元洪繼任中華民國大總統(tǒng),匡一從直隸省回到北京。 匡一先生自幼生活在鄂東道教名山觀音山下,受觀音善德文化熏淘和儒家思想學說的影響,自幼心靈播下普渡眾生,善德和合的種子,匡-、孫中山兩位先哲偉人,相會在中國辛亥革命反封建反帝制的歷史舞臺,是理想追求的偶然也是歷史機緣契合的必然。 履職途 政星殞落 1920年,國民政府任命匡一任黑龍江省督軍兼省長,同年7月在去赴任途中,行至熱河。ń窦质。┮驓夂虿贿m,匡一身患“感冒傷寒”,病情惡化,終日臥床不起,痛苦不堪,命若游絲。他深知自己將不久于人世,將夫人叫到病床前交待后事:“我東奔西走幾十年,沒有為你留下一點積蓄資產(chǎn),我如今病成這樣,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和孩子,現(xiàn)在只好送你回老家羅田,以免我死后,你們孤兒寡母流落在外受苦”?锓蛉寺牶笮娜绲督g,肝腸寸斷,淚如泉涌, 決不同意丈夫身處病危遠離不顧,決意要與匡一患難與共在一起。適逢孫中山先生前來看望匡一病情,他深深理解摯友匡一此時心情,便一起勸說匡夫人:“你先回去也好,免得匡先生總是放心不下,等他病治好后,再接你母子倆回來,這里一切有我,請夫人放心回家!” 匡夫人離去不久,匡一病情不斷惡化,不久病故于熱河,終年44歲,1920年一代英豪,帶著未遂理想偉業(yè)永別親人摯友,英年早逝,荊楚人民失去愛國好兒郎,孫中山先生痛失袍澤摯友。 匡一病逝,孫中山垂胸頓足,呼號不已,一切后事均有他全權(quán)處理,將尸體從熱河運往北京,孫中山先生親自主持公祭,參加公祭的有民國政要、同盟會會員、留日學生代表、黑龍江和直隸省特派地方大員、以及前清遺老李鴻章等,孫中山、黃興親筆為匡一書寫挽聯(lián),黎元洪、李鴻章等也送有挽聯(lián),可見匡一先生在孫中山及國民政府中的威望和地位。 為實現(xiàn)匡一病中遺愿,全權(quán)拜托孫中山將匡一遺體運往老家羅田安葬。孫中山將匡一生前的一輛小驕車變賣,自己和好友解囊相助湊齊路費,擇日將匡一靈柩啟程上路。 魂歸故里 荊楚痛失好兒郎 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為摯友匡一舉行公祭后,購置上等楠木紅漆棺材入殮,并特送一枚刻有“孫文記”字樣的碧玉虎形圖章,放在匡一左手,右手握有匡一本人橙黃色玉石獅形篆文印章,一同隨棺入殮,由北京將靈柩啟程上路,孫中山親自安排行程路線事宜,黎元洪等國府要員前來送行。 1920年一個落葉歸根的秋天,匡一靈柩由北京啟程運往廣東煙臺港,乘海輪經(jīng)渤海、黃海、東海、前往上海吳淞口進入長江,到達湖北省浠水縣蘭溪水運碼頭。 16年前匡一先生從家鄉(xiāng)徒步到蘭溪坐江輪走水路,沿長江順流東下,飄洋過海東渡日本求學救國,有幸結(jié)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,踏上反帝制反封建的革命道路,如今清帝推翻,人民沐浴共和三民主義陽光雨露。正當不惑之年,為國為民奉獻青春熱血之際,人生才華抱負未能施展,嘆蒼天忌英才,身患殤疾,英年早逝,政星殞落,想當年尋求真理足跡之路,嘆今朝卻是英豪魂歸故里之途?镆挥㈧`向大海、巨浪、江流傾訴人生無常, 世事如夢, 難舍親人摯友之情。 匡一靈柩運抵浠水縣蘭溪碼頭,從江輪轉(zhuǎn)入竹簰從蘭溪沿浠水河經(jīng)白蓮河逆流而上,由于持有孫中山手諭,匡一靈柩行程江海一路順利通行。 據(jù)當?shù)乜镄绽先酥v,運送匡一先生靈柩中出現(xiàn)一件傳聞鄂東的奇聞軼事?镆混`柩乘江輪進入長江口一群海鷗跟船哀鳴護送,到達蘭溪水運碼頭離去。從蘭溪水運碼頭轉(zhuǎn)竹簰時,一群“八哥”鳥聚集在竹簰棺木上,有的跟隨竹簰上空盤旋低鳴衰叫一路護靈,直抵羅田縣匡河付家莊河囗,“八哥”鳥自行離散,成為當年鄂東坊間茶余飯后談?wù)摰娜ぢ勢W事。 匡一先生靈柩一路用竹簰從蘭溪沿浠河逆流而上,簰上掛有青紗白凌,棺木蓋有國民黨黨旗,無不痛惜匡一先生英年早逝,國家失去一位英才棟梁。靈柩進入浠水河,一連幾天天空烏云遮日,英才離去,蒼天低沉,大別悲哀,長江呼號,百鳥哀鳴,萬民揮淚送別,荊楚人民痛失好兒郎——匡一。 運送匡一靈柩的竹簰抵達匡河付家莊大河口,進入黃絲鋪小河只有改用小木簰,家鄉(xiāng)民眾自發(fā)前來挖河開道,引水送靈,一路人拉手推將靈柩運到黃絲鋪河坪舉行故鄉(xiāng)公祭,匡姓族人及附近村民,自發(fā)前來燒香跪地祭拜。后來用力夫抬往九房沖老屋匡一故居。 祭如在 緬懷英烈 匡-先生靈柩安放在九房沖灣中一處停喪屋(羅田叫“瞅屋”),用鐵鉤懸掛棺材,并派專人料喪,終日香火不斷,一日三餐奉上飯菜,添茶敬酒,以示“祭如在”。 按照大別山故鄉(xiāng)傳統(tǒng)喪葬風俗,請觀音山寺廟僧人道土為匡一先生超渡亡靈,前來吊唁的人流絡(luò)繹不絕。他們中有匡一先生生前的家鄉(xiāng)好友,地方官員紳士和普通民眾。有的前來瞻仰匡-先生遺容;有的奉上“三牲”祭品;有的拎著果品付食;有的燃放炮竹,敬香燒紙錢,磕頭叩拜;也有送來“軸子”(挽聯(lián));還有文人墨客當場賦詩追悼等。 一位70多歲雙目失明方姓老大娘,杵著拐杖在家人攙扶下,來到匡一靈堂撫棺哭泣呼號:群觀我兒,黃天無眼,老身愿替你命赴黃泉啊……,聲聲哀號道出白發(fā)人送黑發(fā)人對匡-先生英年早逝的悲痛惜別之情,人們用不同的祭奠方式,寄托對家鄉(xiāng)人民的好兒子——匡一先生的哀思悼念,祭祝英豪匡-一路走好! 匡一靈柩在“瞅屋”放置長達22年之久,父老鄉(xiāng)親不忍心英才入土,后來發(fā)現(xiàn)棺木油漆脫落有蛀蟲白蟻侵害,匡姓族人商議,于1942年安葬在羅田道教名山觀音山東側(cè)山脈九房沖雀兒沖。 墓遷話當年 匡一先生墓地安葬在九房沖老屋對面雀兒沖,當時立有墳面墓碑。1947年發(fā)現(xiàn)墓地滲水潮濕,匡姓族人商議決定,將匡一墓遷到九房沖新屋對面的崗崗山,只見幾塊石頭壘起的一個土墳墩,芳草凄凄,無人問津,有愧怠慢英靈,只有少數(shù)上年紀的老人還依稀記得此事,年輕后人一慨不知。 長期以來,有關(guān)匡一墓確切位置成為外界不解之謎,只知道在九房沖村,但不知在九房沖具體哪一個地方?更不知曉是哪一座墳?zāi)梗?/font> 2009年匡河鎮(zhèn)文化站劉建文和匡河法庭方虎林,第一次發(fā)起尋找匡-先生墓,并得到九房沖村匡姓族人匡德文老先生的熱情引導幫助。值到2011年,據(jù)九房沖村匡家后人匡久得之子匡德文老人(76歲)回憶講述:關(guān)于匡一遷墓一事,是父親親自為匡一遷墳“揀筋”(撿人骨頭),從頭至尾經(jīng)歷目睹,挖開墓土層,棺木已損毀,發(fā)現(xiàn)匡一左手處有一枚綠色玉石虎形印章,有“孫文記”字樣,右手處有一枚橙黃色玉石獅形印章,字跡為篆刻,兩枚玉石印章后來被民間人士所收藏,其中一枚上交羅田縣博物館收藏。 挽聯(lián)被毀 尋墓慰英靈 孫中山送匡-挽聯(lián)內(nèi)容,經(jīng)匡河鎮(zhèn)文化站劉建文多方探訪搜尋,現(xiàn)保存在觀音山寺廟,挽聯(lián)內(nèi)容:“福幸百姓摯誼長存,為國捐軀永垂不朽”。 2011年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,由羅田論壇、匡河鎮(zhèn)文化站發(fā)起,九房沖村及匡姓族人等愛心人士積極響應(yīng),開展尋找祭拜辛亥革命先驅(qū)匡一墓紀念活動。在九房沖村匡久得之子匡德文老人的回憶引領(lǐng)下,終于找到匡一遷墓墳地,由羅田縣文化局領(lǐng)導姚炳國現(xiàn)場致匡一先生祭文。尋覓山中,大家撥開荊棘茅草,砍雜清除,匡一墓終于定位重見天日,但至今仍然是一座石頭壘起的土墳墩,無墓碑文字記載,有愧革命先輩,痛惜遺憾。令人欣慰的是匡一先生墓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 注后記: 為撰寫匡文,作者前往匡一先生故鄉(xiāng),羅田縣匡河鎮(zhèn)九房沖村實地走訪調(diào)查,查尋匡氏族譜,探訪匡-墓,走訪匡姓老人,網(wǎng)上咨詢查閱有關(guān)資料,只是供可查資料實在有限。 參考資料 《孫中山文集》《辛亥各省討袁獨立通電》、匡-先生法律著作等。 采訪中得到匡姓族人支持和熱情幫助,有匡達夫先生(80歲)、匡基茂先生(74歲)、匡勁光先生、匡雄俊先生等。特別感謝80高齡原匡河鄉(xiāng)教育組長匡達夫先生,根據(jù)家父、祖父和自已回憶講述提供匡一先生的趣聞軼事資料,給本文增添鮮活詳實的素材。感謝匡河鎮(zhèn)文化站劉建文、羅田論壇網(wǎng)友匡金球二位先生的支持幫助,使匡文以客觀系統(tǒng)歷史的視角出現(xiàn)在讀者諸君面前。
(作者:葉啟方 劉建文 匡金球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