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上注冊,結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讓你輕松玩轉羅田論壇。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賬號?新用戶注冊
x
這幾日,美國加州燃起的大火可謂是轟動世界,巨大的財產損失和大量的人員傷亡讓各國媒體深陷于“震驚”之中。根據(jù)美聯(lián)社報道,截至當?shù)貢r間11月16日,這場熊熊燃燒的大火,已經(jīng)在美國造成了“74人死亡,1011人失蹤,一萬多棟房屋被毀,近30萬人大撤離”的慘劇,情況相當不樂觀。 面對這樣的事件,很多中國讀者都會一驚一乍地問我:“這都是真的嗎?為什么美國會變成這樣,為什么一場山火會難倒整個美國?”對此,我一如往常地回答:以我多年在西方生活的經(jīng)驗來說,這一切都在意料之內。 為了能夠更全面地剖析這背后的細節(jié),我們今天就從制度問題、機制問題、思想問題、效率問題等四個方面切入,結合筆者這些年在西方的真實感受,來呈現(xiàn)給大家一個“不為人知的歐美”。 1、救災機制不夠完善,沒有落實好責任制 其實,早在2017年的哈維颶風中,美國等西方國家的“救災機制”漏洞就已經(jīng)顯露無疑了。當時被曝出的狀況是救援不及時,從上到下亂作一團,甚至是出現(xiàn)地方官員自己先跑的驚人畫面。而在本次的加州大火中,這樣的情形依舊出現(xiàn)了:姍姍來遲的消防力量,姍姍來遲的撤離令,姍姍來遲的國家領導人,而這“姍姍來遲”的背后,是一條條本不該終結的鮮活生命。 我記得大概是一年多前,我當時住在亞平寧半島北側的一座小城里,那時候小城刮起了超強的風暴,四處滿目瘡痍,損失相當慘重。按理說,救援力量和后期清理災區(qū)現(xiàn)場的工作應該迅速展開,然而事實這樣的:因為風暴來的時候是在假期,地方官員都度假去了,直到兩天后才有人到倒塌的建筑物和樹木周邊拉起警戒線,地上的碎物卻始終沒人處理。而自從拉起警戒線之后,現(xiàn)場的畫面整整原封不動地保存了一個月。在我到西方生活的這些年里,這樣的畫面總是間歇性上演,在西方人看來這是“很正!钡氖虑,但對于從一個高效性社會來到西方的我來說,這背后是整個社會領導層面“互相推諉”的丑陋面容。 問題的根源其實很簡單,西方社會并沒有建立起類似于中國那樣的救災機制,官員之間也沒有嚴格的“責任制”。于是,當災難出現(xiàn)的時候,會出現(xiàn)“官員各自保命,不愿意趟這攤渾水”的畫面,即便是上下“應急動員”起來,也會陷入到救援資金誰來出、事故責任誰負責、救災物資要不要給,補助資金要不要批的問題上,等大家商量好了, 時間早已來不及了。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,也是西方最引以為傲的西方式、按部就班的“契約式”社會模式。而在這種模式下,因為沒有規(guī)定要求某人有絕對的義務要對救災負責,所以就算是有人愿意奉獻自己,甚至是為了他人赴湯蹈火,也會出現(xiàn)資金短缺、物資短缺、無人支持等諸多的現(xiàn)實問題。 而更讓我們這些習慣了“有災難大家一起上”的中國人感到震驚的是,在災難面前,西方的一些官員往往不是第一時間團結起來,將災難的損失降到最低,而是抓緊時間“打嘴炮”,互相推卸責任,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利用眼前的狀況,來抹黑自己的對手,無所不用其極。這樣的畫面幾乎在每一次災難中都上演了,即便是在本次加州的大火中,在這樣生死攸關的狀況下,美國總統(tǒng)特朗普和加州的地方官員之間,也是不惜一切代價互相指責對方有重大責任。 如今,在西方學習生活的筆者,回望一眼中國完善的救災機制,真的發(fā)自內心地想給祖國點個大大的“贊”。之所以這么說,是因為在筆者的印象里,中國從中央到省市,再到縣里,鎮(zhèn)上,村里,幾乎形成了全方位的“一條龍”救災機制,從救援物資的儲備、到救援力量的調度,都是有計劃提前安排的。此外,因為有完善“問責制度”,地方官員往往都非常負責。 筆者不是閑得胡說,因為筆者的故鄉(xiāng)福建,每年都會上演嚴重的洪澇、臺風災害,而每次災難來臨之前,我們都會收到數(shù)條避災短信,電視臺、社區(qū)廣播全天播報,甚至有社區(qū)工作人員親自上門挨家挨戶查看。而在危險地帶也會有負責人和駐地官兵挨家挨戶勸離,甚至是幫忙轉移群眾財產。 說實話,這一切的暖心大動員,你真的只會在中國見到,在西方國家,基本沒有這樣的可能性。對他們來說,面對巨大的災難的時候,誰負責,怎么負責,怎么撤離等等,都成了現(xiàn)實的巨大問題。 2、制度具有游戲性質,容易形成低能民主 以前在國內的時候,在某些人的忽悠下,我也深信西方民主制度的“無比先進性”,甚至還因此誤解過自己的國家,然而這一切的頑固思維,都在我到西方學習生活之后,發(fā)生了根本性的變化,我甚至開始崇拜自己的國家。 這些年在西方,隨著真實經(jīng)歷的累積,我將西方社會的現(xiàn)狀定義為了“具有游戲性質的低能民主”。所謂的低能民主,簡單地說就是:一臉懵的民眾,很大概率地選出了一臉懵的低能型領導人,進而導致整個社會層面運作的“集體低能”。 我見識過他們的投票大選,也親眼看見他們將“神圣”的選票以“他比較帥”的理由投入到選舉箱中。在很多情況下,他們對于自己所選的人,了解到的很少,多半只是通過宣傳材料和電視演講罷了。我曾當著我的徒弟(兩個歐洲人)的面和他們討論這樣的問題:如果你們選出的領導人沒能力怎么辦?他們聳聳肩說:這沒辦法,那就過兩年再選一位好的吧。我當時很震驚,因為他們的態(tài)度,像極了“賭博”。 此外,絕大多數(shù)人將選票投給自己心儀的一方,往往是在顧及自身利益情況下考慮的,由于民眾基礎的能力有限,很少有人會顧及國家大局。所以在很多時候,候選人只要依著大眾的需求說話做事,就會獲得很高的支持率,最后做不做、能力行不行是另一回事。 所以,不管是近年來的颶風災害,還是例如美國加州的本次大火事故,由于領導能力所致,也無形中擴大了災情。于是民眾又回過頭抗議痛批,但能有什么辦法呢——自己挖的坑,還是要自己填的。 3、利己主義思維頑固,大多數(shù)人想著逃難 在筆者的童年印象里,也有過幾場熊熊燃燒的大火。筆者的故鄉(xiāng)是在福建省的閩江邊上,森林覆蓋率極高,有火情往往也是見怪不怪。不過,每一次的大火都最終被沿岸的百姓戰(zhàn)勝了。 在我的印象里,最嚴重的大火大概是發(fā)生在筆者六七歲的時候,當時因為雷擊,導致閩江對岸的山頭起火了,大火迅速蔓延,森林竄起的火苗高達數(shù)十米,將河谷平原照得通紅,眼看著就要吞噬山腳下的民房。當時對岸的警報轟鳴,萬分火急,而就在我們擔憂救援力量來不及趕來滅火的時候,感人的一幕出現(xiàn)了:我們西岸的成年男子,全都自發(fā)聚集了起來,迅速到了東岸和東岸人民一起沖向火海,滅火大隊里面甚至有成年女性,而我的父親也在隊伍里。 那一次,父親一去就是一天一夜,母親在家里心驚膽戰(zhàn)地踱來踱去。我那時候不懂事,很疑惑地問母親:“那是東岸的事,不關我們的事,而且那么多消防隊不是去了嗎,為什么爸爸他們還要去呢?”母親當時對我說:“團結力量大,如果都沒有人愿意挺身而出,那火就滅不了”。后來,父親回家了,灰頭土臉的,連鞋子都被烤化了,但火終究是被滅了。 雖然說這些年隨著科學管理的加強,山火已經(jīng)多年未見,但我相信,一旦出現(xiàn)災情,大多數(shù)人都會選擇團結一致,挺身而出。 然而,同樣的畫面,在西方呈現(xiàn)出來的卻是另外一副景象。災難來臨的時候,西方人往往是能跑就跑,跑得來不來得及,那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?傊褪牵捍箅y臨頭各自飛。 而這次美國加州大火肆虐,也出現(xiàn)了這樣的畫面,萬千民眾集體出逃,來得及的出逃成功,來不及的葬身火海。然后火越燒越大,被迫逃亡的人越來越多,火勢也越來越難控制。所以總結起來大概是這樣的:最初火勢不大的時候,第一批人跑了,后來火勢中等的時候,第二批人跑了,最后一發(fā)不可收拾的時候,消防隊終于趕來了。 對此,筆者不愿意去多說些什么,只想對祖國的同胞說:不要以為你的安居樂業(yè)是理所當然,那只是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! 4、社會效率相當?shù)拖,動員能力一盤散沙 和中國不斷朝著“高效性”社會大步邁進的時候,絕大多數(shù)西方國家,卻變得越來越懶散,社會效率非常低下。毋庸置疑的是,西方社會的權力分散確實有益于社會的平衡和權力制約,但這也是西方社會最大的問題所在:政府和機關部門的辦事效率非常低,動員能力非常有限。再加上各個權力部門之間的利益斗爭,辦成一件事,往往要消耗上數(shù)月,甚至數(shù)年的時間。這也就是為什么,你會在西方看見一座橋從設計到建成,能耗上數(shù)十年的時間。 而這樣的狀態(tài),不僅僅體現(xiàn)在政府和事業(yè)單位,就連平時的生活狀態(tài)也基本朝著“能拖拉就拖拉”的模式前進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筆者家樓下一家中餐館的一排10米長的鐵圍欄腐銹,華人老板請了兩名洋工來上油,結果,這兩名工人刷啊刷,刷了四個多月,筆者都放完暑假從中國回來了,他們還在刷,終于在前兩天刷完了。而中餐館的老板娘也是后悔莫及:再這么刷下去,我們餐館也要倒閉了。 所以說,如今的西方,和以前大步前進的西方是兩碼事。而在如今整個社會效率低下的情況下,遇到那些急迫的事情,他們處理起來手忙腳亂,甚至不能當機立斷,也是情有可原了,所以救災的時候也不緊不慢,只是我們覺得不緊不慢,他們自己已經(jīng)覺得相當神速了。 寫在最后 筆者在海外已生活多年,所言所述均為真切的感觸,信與不信無關緊要,但總是要奉勸一句:千萬別迷信西方。 最后,請諸位記住一句話:不是所有地方都如中國一樣,你所有自以為理所當然的安全感,都來自背后負重前行的那些人!他們可能是消防員,是軍人,也可能是并不起眼的村長。大到國家部委,小到平凡百姓,因為奉獻,所以美麗,因為擔當,所以偉大——這就是中國之道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