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羅田縣城往北不遠,有個小村落名叫丁家塆,距大別山主峰天堂寨60多公里,背靠橫貫南北綿延起伏的尖峰山,面對起源于天堂寨自北向南的義水河,沿河有一條公路從縣城直達天堂寨。
這便是我的家鄉(xiāng),湖北省羅田縣鳳山鎮(zhèn)餅子鋪村丁家塆。
家鄉(xiāng)的地貌是一條由北向南長方形的丘陵地帶,屬風化石巖土。全村八山一水一分田,土層薄,沙粒多,難蓄水,易流失。自1959年起,我在這里擔任團支部書記、婦女主任、黨支部副書記、書記, 1971年進入省委常委以后,直至1973年才免去這里的職務。我在任的14年間,這里叫城關區(qū)北豐公社四大隊。
_DSC5440_副本.jpg (222.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6-18 15:00 上傳
這一帶史上稱為“百鳳”河。相傳有一百座鳳型蜿蜒起伏的山頭,宛如百只鳳凰交織相依在一起,座座面向東方,形成一幅百鳳朝陽圖,鳳頭緊靠縣城之北,鳳山鎮(zhèn)也故此而得名。后來,為淡化神話色彩,更名為北豐河。由于山多田少,土地貧瘠,交通閉塞,工業(yè)落后,因此,是有名的國務院第一批扶持的貧困縣。
餅子鋪村,因山勢而形成了獨特的水系,境內各條支流,因西高東低而順勢東流進入義水。居民村落就點綴在青山秀水之間,房前屋后都有茂林修竹,每個村落都被各類參天大樹所包圍,有的人家完全掩映在林竹之下,不到門口是看不見房子的。婉轉綿延的山間小道,連串著每一個村落和居民點,住宅建筑多數(shù)選擇坐西朝東,幾乎家家寬敞明亮、陽光燦爛。
丁家塆是其中依山傍水的一個小塆子,三面環(huán)山,一面向水,十戶人家,住在一張圓椅型小山丘的懷抱里,屋前有寬敞的曬谷場,場前是口大水塘,水塘通過橫穿公路的涵管與義水河相通,成為一口難得的“為有源頭活水來”的池塘。鄉(xiāng)里人說,風水寶地有四條標準:背后有靠,左右有抱,前面有照(有水),水里起泡(活水)。丁家塆即便不是寶地,也算是個好地方。
塆子北面,有一條小河順塘埂匯入義水,常年清澈透底的山泉,從鵝卵石上歡快地流淌,小魚、小蝦、小蟹在石縫中穿梭。小河轉彎的寬敞處,一個叫“溜石板”的地方,躺著一大塊空石板,足有30多平米,周圍有很多雪白透明的“火石”,因為是天然空,故稱為“石鼓”,那是我們放牛娃們嬉戲玩耍的“老家”。捉迷藏的時候只要聽到“鼓”聲,孩子們從四面八方的叢竹林里鉆出來,蹲在石鼓上“設宴”、過家家。隨手撿起兩塊“火石”,像擦火柴一樣摩擦一下就能著火,男的揀柴,女的做飯,頗有一番“家”的熱鬧。特別是秋天,碳烤紅苕、火燒帶球的板栗,好吃極了。那時,我常常當主廚,也學著大人忙忙碌碌。冬天,我們趴在石鼓上曬背,天寒結冰的季節(jié),可以順勢從上往下溜冰,最冷的時候能溜到100多米遠;夏季,可以躺在石鼓上任憑清涼的山泉從身上刷過,享受大自然的恩賜。
_DSC4345_副本.jpg (381.8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6-18 15:00 上傳
義水河沒有裁直之前,在我家門前的河床有近400米寬,平常年景,水域只占河床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,其余是一淌平洋的銀色沙灘。不下大雨的時候,河水清澈見底,站在潔凈柔軟的沙灘上,向水望去,碧波漣漪、輕柔恬靜,看著魚兒在河里歡快地竄來竄去,藍天白云也隨水漂動,真是天生美景,使人產(chǎn)生無限的遐想。
每到夏天,軟綿綿的河沙沿河上下幾公里平平坦坦,像一床銀灰色的地毯;晚飯后,辛勞一天的人們,夾著被單、拎著茶水,傾家而出,在“地毯”上鋪著被單納涼;還有好心人,帶上自制的黃荊條“蚊香”驅趕蚊子,既避免了蟲蚊叮咬,又能沐浴黃荊條的淡雅清香。夜色朦朧,清風拂面;浮云飄動,月兒高掛,繁星閃爍;遠處的蛙聲,近處的水聲,盡收耳底。人群中有唱的,有拉琴的,也有講故事的,孩子們則成群結隊地追趕、打鬧、玩游戲,有的干脆跳進河里打水仗,大人們也不用擔心,因為水深不過小腿上下。
_DSC1610_副本.jpg (247.6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6-18 15:00 上傳
這時的我,則在家里啃字典,很少共享那種愜意、恬靜的田園生活。有時候心里也起波瀾,恨不得一腳沖出去,畢竟,我也是孩子,畢竟,我也流了一天苦澀的汗水,尤其是皓月當空時節(jié),想極了!可還是被另一種力量所戰(zhàn)勝。那時,也只有那時,我才真正理解了意志和毅力的內涵。也是那種意志和毅力,幫我找回了不少本應屬于我的寶貴知識,我從失落和遺憾中,得到了心靈的滿足和慰勉。
夏天的清晨,義水河邊洗衣服的媳婦和姑娘們,拉開長長的隊伍,成了一道吸引路人眼球的風景線。成群的簪子魚,在銀光閃爍的水波里,搶著吸食洗衣水,大概是浸透了汗水的衣服有咸味的緣故吧。它們一點也不膽怯,我們也愿意養(yǎng)肥它們,因為,它們終究是我們餐桌上的美食。
_DSC6692_副本.jpg (393.0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6-18 15:00 上傳
還有一種沙箭魚,身長不過一寸,全身與潔凈的河沙同色,只有一對小小的眼睛是黑亮黑亮的。當人們伸手抓它時,它會閃電式地沖出你的視野,換一個方位將身子埋進沙里,露出兩只小眼睛盯著你,你的手還沒有伸過去,已經(jīng)不見它的影子了,很難抓到它。我掌握了一個訣竅,如果你死盯著魚,根本找不著它的方向,可當它飛快將自己埋進沙里的那一刻,會掀起一小球沙浪,透過清澈的流水倒是看得很清楚,照著沙浪踩下去,再從腳底下拱動的地方,抓起一把沙,就是一條就范的沙箭魚,最多時能抓半桶呢。因為它們以沙為生,頭部有很多沙,把頭去掉,任你怎么烹調,都會又嫩又香。
寬敞的義水河,靠岸邊有樹木的地方形成深水區(qū),簪子魚常常生活在那里,沿河有一種野草,叫馬料,魚兒害怕馬料,我們經(jīng)常扯一捆馬料,筑起一道沙埂把深水區(qū)一圍,不讓流水進去,然后把馬料放在石頭上搓,簪子魚一見馬料水,就躺在水面上不能動彈。萬物相克,這是我們集體抓魚的妙招。抓完魚,會水的孩子們就在深水區(qū)游泳,不會水的就躺在淺水區(qū)戲水。我當時很想學游泳,可是母親思想保守,只讓我抓魚,不讓我下水學游泳,說,女孩子不能到水里瘋,所以我不會游泳。
_DSC1609_副本.jpg (245.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6-18 15:00 上傳
我家住在塆子的最東頭。東南路口,聳立著兩棵筆挺筆挺高大的楓樹,主桿緊緊相依,真是比翼連枝,連根部也相互交織在一起,人稱鴛鴦樹。奇妙的是,交織在一起的樹根,生成自然臺階,像一把“太師椅”,過路的人總會在上面坐一坐、靠一靠、摸一摸,有些部位被摸得光亮光亮的。
嫩綠的楓葉,隨著秋天的到來,開始變換色彩,首先葉邊泛黃,逐漸由黃變紅,每片葉面,要經(jīng)過鵝黃、桔黃、淺紅到大紅、再到紫紅,老枝紅得早,嫩枝紅得晚,混雜一起,整棵大樹,青、綠、黃、紅、紫掛滿枝頭,多姿多彩。尤其是當太陽從它背后升起的時候,陽光透過枝梢,將嬌艷繽紛的色彩,一起擠進我家的大門,搖來晃去,時靜時動,抬頭望去,無不心曠神怡。難怪杜牧那么喜愛楓林,他的“霜葉紅于二月花”從唐代傳誦至今,成千古絕唱。楓球既是我們兒時的玩具,又是冬天取暖的柴源。不知道是哪個朝代留下如此天然生態(tài)美景,可是,在那個愚昧的年代,被愚昧的人們砍掉了,如今,留在我心里的,只是令人心痛的回憶!如果是當下,我想,我會用生命愛護她,保護她。
166_副本.jpg (212.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6-18 15:00 上傳
最引人注目的,還是門前的千年古樟。主桿有6人合圍那么粗,像一把綠色的巨傘,撐在塆子東頭的上空。因為生長在水邊的平地,這一得天獨厚的優(yōu)勢,使其成了天然綠色涼棚。這是祖先留給后人絕有的饋贈!樹的枝椏有一部分伸展在水塘上空,一大半在岸上。露出地面的樹根很粗很粗,被人們當了椅子,有的地方攀爬得放光。
靠地面的樹桿有一個洞口,抗戰(zhàn)時期,為了躲避日本飛機轟炸,塆里人將家禽和貴重物品放進洞里,人也躲進洞口。聽我父親說,他的爺爺曾經(jīng)問過爺爺?shù)臓敔敚瑯溆卸啻竽挲g,爺爺說,他的爺爺告訴他,他爺爺?shù)臓敔斝r候,看到的這棵樹就是那么大,好像總不見長。兩個哥哥聽了不服氣,非要證實一下是否真的停止了生長,就把一個大鐵環(huán)套在釘子上,釘上樹的主干,我們確實不見樹長,但鐵釘沒幾年就長進樹里了,鐵環(huán)也慢慢變成橢圓型了。
爺爺還告訴我們一個傳說:相傳,這棵樟樹倒映在鄰近的麻城縣夏家塆一戶夏姓人家的水缸里,如果有人能將其全部畫下,夏姓人家就會有好運,我家的樟樹就會枯死。夏家請了朝廷名家畫了很久,結果沒有畫成功,所以,她一直矯健地挺立在丁家塆。當然,這個此消彼長的民間傳說,似乎也有一定的哲理。
微信圖片_20190423152826_副本.jpg (508.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6-18 15:00 上傳
樹上,四季都有不同的鳥類做窩,最多的是貓頭鷹,它的生活習性很怪,晚上覓食、唱歌,白天站在樹枝上打瞌睡,一不小心就栽倒在地上,常被我們撿回家飼養(yǎng),同我們一起進餐,伸手去摸它,它一動也不動,從不傷害主人,一臉憨厚、溫順又孤獨的可憐相,圓圓的眼睛,鉤鉤的尖嘴,一會盯著這,一會盯著那。但是,大人們不讓我們女孩去摸它,說,摸過鳥類的手,以后泡茶不好喝。有人說,食貓頭鷹能治頭暈,可我們從來不拿它當食物,常常是放了又抓,抓了又放,有時還能撿回母子一窩,當玩具玩。
除了雨雪天氣,父親一大早就拿著竹掃把,把樹下掃得干干凈凈,天天如此。我有空了,也喜歡和他一起拿大掃把掃。父親做事從不馬虎,要求我既要掃盡垃圾,又不能揚起灰塵,他教的方法我一直保留至今。夏天一大早,母親就將燒好的一大缽茶水放在樹下,還要搬出竹床和板凳,供過路人歇腳、解渴。全塆老幼常常聚在樹下乘涼、聊天,聽蟬聲、鳥聲、雞犬聲,聊家事、國事、鄉(xiāng)間事。
各種信息在這里聚散,各種見識從這里傳開。自然,這里成了親朋好友相親、相聚、相交的理想場所。樟樹的葉子和楓樹一樣,隨著季節(jié)的不同,展示著不同的色彩,一幅幅彩色畫卷美不勝收。樟樹的特點,除了清香、木質細硬,就是不怕蟲害,樟木還能防蟲,白蟻是無孔不入的害蟲之王,可是白蟻害怕樟樹,也許是樟腦油的作用。我想,如果人也有樟樹的秉性,不也能抵擋禍害嗎!雖然不屬同類,也該學習她靠內質取勝。每逢夏秋,父親常常采下樟葉,給牲口做“床墊”,這是父親獨創(chuàng)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也是我家牲口不染疾病的秘方。
_DSC6666_副本.jpg (362.5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6-18 15:00 上傳
因為這棵樟樹,我家的人氣很旺,與鄉(xiāng)鄰的關系很親密。從某種意義上講,她培育了我們好善喜客的家風,這一家風不僅使我欣慰,也讓我留戀不已 。小時候,我常和母親一起,搬出小靠椅,在樟樹下面做作業(yè)、繡花、做鞋襪、補衣服,那是我最開心、最難忘的時刻。
樟樹往北是一條用青石砌的長長的塘岸,成了立在丁家塆前面的一道堅固堤防。圍繞塘岸還有桑樹、椿樹、柳樹、皂角樹,也有梅花、梔子花和月季花。皂莢可以當作肥皂洗衣服,梔子盛開時節(jié),從水塘對岸看過來,就像白鶴立滿枝頭,每天可摘一籃花,清香撲鼻,路人也常跑過來采摘幾朵,碰巧時我們也送上幾朵。
母親有個好習慣,每年立春要插梅花“迎春”,有時候沒有采到鮮梅花,我就用蠟燭自制梅花,雖然不香,但很逼真,比樹上的梅花更嬌艷好看,鄰居也喜歡要幾枝。櫻桃成熟的季節(jié),會引來成群結隊的孩子爬樹采摘解饞。水塘對岸的公路上,是一條綠色的林帶,映襯在義水河對岸的青山下,只要抬頭,滿眼全是疊疊青山。路上人車如流,一派繁忙景象。晚上,我常常被過往的車聲、唧唧喳喳的談笑聲從夢中驚醒,我最喜歡“狗頭車”(木頭做的獨輪車)吱呀吱呀的響聲,有時它能把我?guī)雺艟,似乎我也在人流中推著?/font>
_DSC1556_副本.jpg (259.1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6-18 15:00 上傳
屋后,四季青松環(huán)繞,灌木成林,伸向西南角的山頭,環(huán)抱著一片茂密的竹林。環(huán)山的背后,梯田層層,青山座座。山上四季盛開著各色野花,常常被姑娘們摘下,插在頭上或佩掛胸前。杜鵑花開,漫山紅遍,蘭花吐蕊,幽香沁心,四五月出門,就會有大把大把的蘭花抱回家,誰家沒有人去采,就送上一把分享,待到蘭花接近凋謝了,我還能找到最后的幾支,那就是辨別風向,朝著飄香的地方追,準有把握。
田埂上的木梓(也叫烏桕,如今羅田的紅葉就是這種烏桕樹)樹形成梯級林帶,臨近冬季,它又像楓樹、樟樹那樣,綻放一道道彩霞。田邊地頭布滿了板栗樹、桐子樹、柿子樹。冬天下雪了,一片銀色的海洋,只見裊裊炊煙,星星點點的樹梢,瓦楞上吊著冰凌,青菜蓋著白被睡著了,滿眼銀裝素裹,大人們暫時停止勞作,圍著兜子火玩撲克,小孩則像是過節(jié)打雪仗、堆雪人、敲冰棍、劃冰圈,嘴里還念叨著謎語:天下一籠統(tǒng),井是黑窟窿,黑狗背上白,白狗背上腫。
家鄉(xiāng)還有個特點,只要上面有文化宣傳任務,就少不了我們打頭陣,1958年除了農(nóng)民學哲學,還有寫詩歌,經(jīng)常你兩句我兩句就湊齊了,我的發(fā)蒙詩是《下午好干活》:“下午好干活,太陽往下落,我來搓根繩,系住太陽腳,不讓太陽落!钡玫娇h文化館大匠毛志英的指點,雖說太直白,但是很真實。經(jīng)過大家推敲,還在丁家塆的外墻上,配了一幅漫畫,畫著長了一只腳的太陽,太陽瞇縫著眼睛,腳被繩子捆在木樁上,一雙赤腳戴著草帽挽起褲腿的農(nóng)民,死死抱住木樁,不讓太陽下山,可謂形象至極,生動有趣。
那時的家鄉(xiāng),雖然很貧窮,但是很美麗。家鄉(xiāng),是我童年的樂園,也是我放飛夢想的沃土;家鄉(xiāng),還有陪伴我成長的一張張熟悉的笑臉;家鄉(xiāng),是我一輩子熱愛、一輩子眷戀、一輩子牽掛、一輩子愿意為之付出而不圖回報的根脈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