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上注冊,結(jié)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讓你輕松玩轉(zhuǎn)羅田論壇。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賬號?新用戶注冊
x
本帖最后由 迪軒 于 2021-3-4 09:26 編輯
緬懷堂伯劉靖老人 2021年元宵節(jié),105歲的堂伯吃過早餐后,坐在輪椅上邊烤火邊打瞌睡。誰知老人家這一睡再沒有醒過來。 堂伯劉靖(字宗向,1916.07--2021.02),今湖北黃岡羅田鳳山鎮(zhèn)徐家河村人,黃埔十八期畢業(yè)生。老人家一生坎坷,歷盡艱辛。年少家貧,勉力求學;青年時期,倭寇入侵,投身抗戰(zhàn)前線,奮勇殺敵,九死一生,累功至少校參謀;及至內(nèi)戰(zhàn)爆發(fā),奉命駐扎安徽蕪湖長江防線,任司令部作戰(zhàn)科參謀;解放軍渡江后,慮及家中父母妻兒,投誠后毅然解甲歸田。建國之初,曾擔任夜校老師、糧管所職員等職;中年喪偶,獨自撫養(yǎng)兩個兒子長大、成人成家;歷次政治運動中,因歷史問題頗受“關(guān)注”,直至改革開放以后,國家頒布一系列惠及抗戰(zhàn)人士的政策,才算過上舒心的日子。所幸兒孫個個有出息,能讓老人家安享晚年。 在我童年能記事時,并沒有感覺到堂伯的幸與不幸,只是覺得他很了不起。那時,全村(那時叫“大隊”)墻壁上的標語都是他的手筆。印象最深的是偉人去世時,全大隊家家戶戶的門頭上,都要用一種叫做“土紅”的顏料寫對聯(lián),記得上聯(lián)是“繼承毛主席遺志”,下聯(lián)是“緊跟華主席革命”,橫批不記得了,似乎是“共產(chǎn)黨萬歲”?。那段時間,堂伯一手提著顏料桶,一手扶著肩頭的梯子,一家一戶的寫,幾分鐘就寫好一幅。不過,不知道作為讀書人的堂伯,那時心里有沒有計較對聯(lián)的平仄。 堂伯對我影響最大的,應該算讀書學習。我上小學時(1969年),正逢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之時,上學了也是無書可讀。記得有個老師,課堂上就說,讀書再多有啥用,看看某某,黃埔軍;貋淼,還不是天天下地種田,還要挨批斗。那時的我們,懵懂無知,分不清讀書到底有用無用,但心底還是比較相信老師的話。直到上初中時,有一次看到堂伯幫人家寫婚聯(lián),三尺多長的紅紙鋪在桌子上,堂伯大筆一揮,幾個大字龍飛鳳舞。寫完后,堂伯還要向圍觀的眾人解釋對聯(lián)中用到的哪個典故。從那時起,我開始喜歡研究對聯(lián)了;不懂時,還多次向堂伯請教;在書上看到喜歡的對聯(lián),也抄下來跟堂伯分享。再到后來,經(jīng)常跑堂伯那里找書看。正是在這個時期,我了解到了堂伯不平常的歷史,使我的人生觀有了較大的改變。 改革開放后,政策越來越好,堂伯可以跟以前的同學聯(lián)系了,一些從臺灣回來的同學也經(jīng)常來看他?吹教貌奶幘,聽說他受過的苦,大家不禁唏噓感嘆。不過歷經(jīng)苦難,堂伯倒是都看得開(老人家一直保持樂觀的心態(tài)面對人生,這也許是老人家長壽的緣故吧)。環(huán)境好了一些之后,堂伯應酬逐漸多了起來:跟同學們集會、吟詩作對,出詩集,寫回憶錄.....過了百歲,堂伯更出名了,經(jīng)常有記者上門采訪;逢年過節(jié),政府的一些有關(guān)部門,也上門慰問拍照片做做宣傳。 2009年前后,我在武漢工作,堂伯住在關(guān)山他二兒子家中。一個周末,我去看望老人家。那時老人家還耳聰目明,走路連拐杖都不用。十幾年來,老人家有時住在他大兒子江蘇昆山家里,有時住在武漢。今年春節(jié),我從深圳回老家過年,聽說老人家去年也回到老家了,于是在正月初五上午去給老人家拜年,當時老人家很高興地跟我聊家常。聽常年照料老人家的堂哥堂嫂講,老人家身體還很好,每餐可以吃一碗飯,天氣好時會坐在屋外曬太陽看書,只是行動有些不便利;晚上睡覺時,有時會掀被子,所以堂哥就另架個床鋪睡在老人家身邊。看到老人家精氣神十足,總認為他還可以再活幾年;臨走時,還說今年下半年回湖北時再去看他。沒想到,十天之后的元宵節(jié),老人家就不聲不響的離開了。 堂伯是從戰(zhàn)爭中走過來的,風風雨雨幾十年,對榮辱生死淡然相處。生前就做好打算,百年去世之后,將遺體捐獻給醫(yī)院。老人家想的是為社會作最后一點貢獻,盡管這個社會曾經(jīng)那么不公平的對待他。 向您致敬,敬愛的堂伯!一路走好,伯母在天堂等著您!
|